新校區配置計畫
 
()分區配置原則配置計畫依據本計畫設置內容,分為四大分區,包括行政/研究總中心/會議中心區域、產業人才培訓中心區域、學員及研究人員活動與宿舍區、運動設施區等。
1.行政/研究總中心/會議中心區域:
基地北側臨高鐵車站特定區55米主要道路(道路編號1-2)與台大校區,考量本計畫研究總中心的功能定位設定為產學研究,將與週邊中部科學園區等科技廠商有密切的關係,故將研究總中心、行政中心與會議中心配置於基地西北區,設置行政、實驗、研究以及創新育成孵育等單位,以強化本校與產業發展的
互動關係。
2.產業人才培訓中心區域:
包括教學大樓、科技人才訓練中心與創意文化人才訓練中心、以及相關領域學生實習場所,配置於基地東北側。
3.學員及研究人員活動與宿舍區:
學員活動功能較強的區域集中於基地的西南側,包括學員及研究人員活動中心與宿舍區。
4.運動設施區:
設置於基地東南側,提供該區域所有人員均能就近使用。
除了四大分區之外,於基地中間設置主要的核心綠地與景觀滯洪池,搭配BOT經營模式的會議中心與創意文化產業人才訓練區,成為全區主要的休閒景觀區域。

7-11土地分區使用概況

(二)土地利用計畫

土地利用上配合分區配置規劃原則將土地分成5項用途,另外包含全區公共設施用地,各項使用內容分述如下。
1.研究總中心與行政中心:
本區包括研究總中心、行政中心與會議中心等。設置行政、實驗、研究以及創新育成孵育等單位,為學校行政與推動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區域,土地面積約4公頃,約佔全區面積17.14%
2.產業人才培訓中心區域:
包括科技人才訓練中心與創意文化人才訓練中心、教學大樓、圖書資訊中心、以及相關領域學生實習場所,土地面積為4公頃,約佔全區面積17.14%
3.學員及研究人員活動中心與宿舍區域:
包括學員及研究人員活動中心與宿舍等區域,面積約4.5公頃,約佔全區面積11.42%
4.運動設施區域:
包括運動場及體育設施等,面積約1.5公頃,約佔全區面積8.57%
5.公共設施用地:包括區內道路、基地週邊緩衝綠帶、中央景觀大湖(滯洪空間)、綠地以及污廢水處理相關設施,面積約8公頃,約佔全區面積45.71%
  7-2土地面積使用統計

 
   
土地使用面積(公頃)所佔比例
研究總中心/行政中心317.14%
產業人才培訓中心區域317.14%
學員及研究人員活動中心與宿舍區域211.42%
運動設施區域1.58.57%
公共設施用地845.71%
總計17.5100%



 
()開放空間系統本次配置規劃希望創造一個具有主題性的校園空間品質,並且維持雲嘉南平原的農村地景風貌;因此本案提出由大至小的開放空間系統,達到校園內多元空間的風貌、完整的開放空間網絡,創造舒適的校園空間品質。提出四個層級的開放空間系統,包括開放空間主軸、景觀活動次軸帶、各分區活動廣場以及運動休閒綠地。以下分別就各開放空間系統進行說明:1.開放空間主軸開放空間主軸區域為校園內最重要的開放空間面狀空間。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校園內舒適且開闊的空間品質,建構出校園空間的主題風格,提供出迎賓感的空間尺度。開放空間核心區的空間內容包括下列幾項:(1)中央景觀大湖為校園內開放空間的中心,利用水空間創造出校園空間的豐富面向,景觀大湖亦為本基地主要的雨水滯洪池,確保基地不受暴雨危害,並利用滯洪池達到校區夏季降溫的效果,創造舒適的微氣候。並於大湖中間設置一景觀橋,塑造校園空間優美意象。(2)湖濱大草坪與步道於中央景觀大湖旁設置湖濱大草坪,以草坡形式創造出的水岸空間將為校園內主要的大型開放空間。此開放空間並往北聯繫至校園主入口與往西聯繫次入口,串聯起校園內完整、舒適的水岸步行空間。(3)圖書資訊中心前景觀人行平台圖書資訊中心為校園內重要的中心建築,為了有效創造圖書資訊中心與聯繫湖濱大草坪之間的聯繫,設置了跨越車行道路的景觀人行平台,使人行動線不被車行道路所組隔。

開放空間主軸主要以水景為主題,中央景觀大湖作為校區核心,進而延伸至校園各區,校內各分區皆可與湖面景觀相互聯繫,型塑出校區大尺度的開放空間感。

2.景觀活動次軸帶

本案在開放空間主軸的架構下,創造另一景觀次軸帶,聯繫校園內重要建築,包括北至教學大樓、產業人才培訓中心區域往南聯繫至圖書資訊中心、學員及研究人員活動中心、宿舍區等。此空間為主要的步行空間,以寬闊尺度、活潑等概念提供園區內之行人舒適完整的活動串聯軸帶。

3.各分區活動廣場各區建築留設各建築前的小型開放空間,作為各區活動聚集的廣場用地。小型廣場開放空間亦為各建築聯繫至校園內其他開放空間的起點,有效串聯各區建築與開放空間主軸的關係。各區活動廣場以庭院式的景觀設計為主要概念,配置觀賞性、非密林式的植栽,將光線引入庭院空間內部,並配置部分戶外家俱,創造小型的戶外空間場所,成為駐留、聚會的空間。()交通系統交通系統分為車行動線系統以及人行與自行車動線系統。分述如下:1.車行動線車行道路系統,主要考量本基地北側為高鐵雲林車站特定區道路編號1-255公尺道路,因此劃設本校區主要入口於基地北側。自主要入口進入校區後,劃設環形道路作為校區內的主要車行道路。為了創造校區的入口景觀意象,主要道路除了10公尺車行道路外,兩側留設4公尺人行空間與2公尺綠帶空間,詳見道路剖面圖。除了車行主動線外,於各區內劃設車行次要動線,提供完整順暢的車行系統。停車空間配置以各開發單元留設為原則,除於會議中心靠近主要入口處劃設一處較大型的停車場外,其餘停車空間皆位於各建築單元內劃設,並以可銜接車行道路為原則。2.人行與自行車動線校園內人行與自行車動線系統以形成完整的網絡系統為原則。首先,在車行道路兩側皆留設寬度2公尺的綠帶與寬度4公尺的人行與自行車道,作為校內人行與自行車道主動線。其次,沿湖邊空間劃設水岸步道,配合校區內景觀環狀步道結合為校區內舒適完整的景觀步道系統。


最後,於各發展區域內設置單元間相互聯繫人行與自行車次動線系統,串聯各建築簇群間的中庭式開放空間,提供作為於主要動線外的另一個聯繫系統。

                                                                                 7-14車行動線圖

                                 圖: 人行與自行車動線


()水系統

由於地球溫室效應與日俱增,全球因氣候暖化所形成的氣候變遷災情增加,科學家表示未來全球由於氣候暖化的關係,各地氣溫升高、暴雨頻率與颶風發生頻率皆將增加,因此防洪設施與水利設施的設置標準提高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非都市土地開發的審查機關營建署亦於前年修正法規,將開發基地的滯洪池設置標準由原本的依據五十年暴雨頻率提高至百年暴雨頻率。本次規劃融入滯洪池設置概念,除於基地中央設置大型滯洪池外,更於每個小單元內設置小型滯洪池,確保基地免於暴雨淹水的損失;另外滯洪池的設置亦提高基地保水的能力,並以水空間(滯洪池與水道空間)與風向達到夏季基地微氣候的形成,達到夏季降溫的效果,增加舒適度。針對雨水與再生水則以各建築小區為單位,利用建築雨水收集系統以及建築物生活雜排水處理系統等,收集建築簇群單位內的雨水與淨化過後的生活雜排水。這些再生水可提供作為建築物內非身體接觸用水,如植栽澆灌用水、道路沖洗用水、馬桶用水等等,可有效降低校園用水總量,達到水資源節約利用的目的。排放系統上,各建築簇群的再生水收集利用溢流排放直接或間接排放至中央景觀大湖,最後由中央景觀大湖排放至基地北側的水圳後銜接區外排水系統。


                                                                              圖 7-16水系統圖
()建築配置計畫依據設置內容與需求後進行建築配置。於區內設置一地標型建築,樓高1215層樓,塑造在高鐵雲林車站特定區的自明性;其餘建築高度約在3-7層樓之間。在建築形式上,融入綠建築概念,在部分建築以綠屋頂的形式,提高綠化比例,並利用綠屋頂降低夏季輻射溫度對於建築室內的不舒適感。

                                                                                  
()公用設備計畫1.機電設備計畫(1)電力容量計畫為減少特高壓供電之設備投資及日後用電維護困難及佔地,擬將全校區分為:行政區、教學區及研發中心區、運動休閒區及宿舍區。高壓用電由台電電源引接至台電配電室,低壓則由台電直接供電。(2)電力引進及供電方式‧依校地分期開發構想概估用電容量,近程約5,000KV,中程約3,000KV,遠程約2,000KV,合計設備達10,000KV,如需量因素0.2計,契約容量將達2,000KVA,目前趨勢均採22.8KV供電。‧電力系統方式依各分區需要而設置區變電站,各區變電站容量約供給2,0003,000KVA‧為供電安全可靠高壓,供電回路採雙迴路方式,妥善規劃電力系統圖,建構整個校區完整可靠供電系統,確保供電無虞。(3)地下管路配合實施管路地下化之趨勢,全校區高低壓管線皆由地下引入,連接所有建築物共用,採共同管道方式,沿校區道路埋設。(4)路燈、廣場及景觀照明供電系統全校路燈、廣場及景觀照明由各區內變壓器及開關箱供電,照明率為2~10Lux,照明燈具型式配合景觀配置,採用高效率壽命常並省電之燈泡,其點滅方式由中央監控控制或設置時間、光度開關控制。(5)弱電設備系統:‧電話系統:架構虛擬總機系統連接至校區各建築物。‧電信管線路‧全校區電信管路全面地下化,採共同管道方式預留管路,以備電話配線。(6)資訊網路系統:‧全校區規劃設置一套校園網路,分別以光纖網路及寬頻網路,貫穿整各校區,作為聯繫校區棟與棟之主幹,提供較高速度之傳輸。‧整個校區骨幹網路,計畫以電腦中心為資料中心,做為網路佈纜之起始點。原則上在校區每一棟建築物內先裝置終端箱,作為光纖中繼站的中點處理或跳接處理,再接至建築物內之設備。(7)給水設備系統:‧計畫用水量:以滿足4,000人用水需求概估,以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100L估算,全校區日用水需求量為400CMD‧水源:原則由自來水公司提供本校用水,但如自來水供水壓力不足,需配置配水池。‧供水系統:在道路兩旁設可供接水之制水閥,各棟建築物可就近引接用水,每棟建築物均設逆水閥、制水閥及水錶,以計量用水量;教職員宿舍裝設分表計費。自來水水管採用不銹鋼管或延性石墨鑄鐵管,與共同管道共用不需挖埋。‧熱水供應:衡酌各棟建築物不同需求及使用狀況,採中央熱水鍋爐系統、瓦斯熱水器、電熱水器或利用太陽能熱水器以節省能源。(8)雨、污水及排水系統‧為維護計畫區內環境衛生,符合政府環保需求及未來趨勢,建制雨、污水分離處理系統為必要之設備。‧各棟建築物設雨水回收系統,用以沖洗馬桶及噴灌。‧污水或生活廢水處理後(再生水),可在一定範圍內重複使用於廁所沖洗。‧園林灌溉、道路保濕、汽車沖洗、噴水池及冷卻設備補充水等非飲用水及非與身體接觸用水。‧「雨水貯留系統」及「中水道二元供水系統」具有節省水資源、水費,降低費污水排放量及污染防制費,減輕下水道及汙水廠之負荷等諸多優點。 (9)共同管道之規劃傳統地下管線未經整合及路面下整體規劃,因此整個道路遍佈各種不同管線,位置亦不易掌握,且局部修繕、拆遷、或新增建築物時,則需不斷挖掘道路,管線被挖斷、斷水、斷電、電話線路故障、道路平整度、維修及施工時塵土飛揚,環境品質破壞、交通阻塞等諸多惡性現象蔓衍,為各界所詬病。為滿足校區長遠發展及現代化發展趨勢,如財源經費許可,設置共同管路實為可行之道。設置共同管道效益如下:‧有效利用道路及公園綠地下空間。‧架空電線地下化,配合景觀美化校園。‧所有管路需求,共同管道可作系統之整合。‧減少道路反覆挖埋,減少路面不平及降低維護費。‧設立共同管道,檢查、擴充、管理及更新維護較為容易。2.垃圾處理系統本校地計畫採預先留設充足垃圾處理運出空間,並以景觀美綠化方法設計專用垃圾集中場,滿足校區垃圾處理需求。

  7-3-6現有空間未來之使用

本校未來新校地(17公頃)取得後-舊校區空間之使用如下:未來新校地取得後,舊校區將保持原有空間之使用。「創意文化暨生活科技研發園區」主要以「分工、共享」的概念達到原校區與新校區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支援的目的(5-20)。此外,新校區將以「育成研發、產學合作以及產業人才培育」的功能為主,並結合中部科學園區雲林基地的形成,發展產學合作平台,期以帶領雲林地區發展、促進產學合作及提升教學品質達到地方資源共享。原校區之空間將以院系所全時學生之人才養成為主,並配合老舊建築面臨拆建年限之契機,適度規劃合適的建築棟距、合理分配與整合校園綠地開放空間,規劃各項設施(如學生課外活動與運動設施之擴建)、搭配規劃教學與輔導方案,以強化學生通識教育、學生基礎核心能力及人格之養成。




以上資料是從虎科大網站抓下來了,裡面資料很多我僅節錄了一部份。有興趣可自行前往搜尋,另外就是因為是前一陣子下載的,網址我已經忘了只記得是在虎科大官網。希望教育部已經通過此案。圖片多所以分成兩篇寫
...
 
虎尾科技大學新校地規劃(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0999 的頭像
    jon0999

    虎尾

    jon0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